自由潛水新手全攻略:一次掌握所有關鍵資訊

最後更新時間: 2025 年 09 月 14 日

潛水有分類嗎?一句話讓你認識浮潛、自由潛水與水肺潛水的差別

  • 浮潛(Snorkeling):類似水母漂浮在海面上,透過呼吸管呼吸並穿著救生衣,基本上沒有任何深度及難度可言😆
浮潛
  • 深潛主要分為兩種:自由潛水與水肺潛水,因為需要一定深度,所以歸類為深潛。
    • 自由潛水(Free Diving):簡稱自潛,沒有依賴任何呼吸系統,僅靠一口氣下潛。
    • 水肺潛水(Scuba Diving):簡稱水肺,靠著背後的氣瓶維持呼吸系統,讓你在海裡可以跟在陸上一樣輕鬆呼吸。
自由潛水
水肺潛水

浮潛 vs. 自由潛水 vs. 水肺潛水

一句話帶過後,再讓你簡單認識一下三者的不同

比較浮潛自由潛水水肺潛水
潛水方式抓著浮球平趴在海面上,由教練帶領透過躬身+踢蛙下潛利用裝備與中性浮力在水中上升下降,保持穩定度
呼吸方式咬著呼吸管隨時都能呼吸新鮮空氣透過全呼吸的方式閉氣後下潛透過氣瓶在海裡呼吸
基本裝備面鏡、呼吸管、救生衣面鏡、蛙鞋、呼吸管、浮球面鏡、蛙鞋、BCD、二級頭、氣瓶
體驗目的無深度的地方悠閒看魚主要著重在身體的放鬆與呼吸,其次看生物基本上一下潛就可以看到很多生物,
下潛時間不限一口氣約1分鐘起跳,上限依據個人極限一支氣瓶約1小時

什麼是自由潛水?不可不知的三大特色

如同前面提到,自潛並沒有依賴任何呼吸系統,也就是說在你下潛前必須大大吸一口氣閉住,並且盡可能不讓這口氣消耗得太快(也就是所謂的耗氧),接著搭配躬身、划手及踢蛙慢慢將身體往海裡帶。

以下是我自潛三年來最有感的三大特色:

一、輕裝上陣:

同樣是深潛,相較於水肺潛水,自潛少了很多繁雜的裝備,基本上只要有四樣裝備隨處都能下海,機動性可說是非常高。

二、費用親民:

正因為裝備輕便,因此需要購買的項目也較少,不過每個裝備也都還是有等級之分,就看個人需求&口袋,決定你適合什麼樣的裝備。

三、享受海洋,自我探索:

這是我個人覺得自潛最迷人的地方了!自潛最大的特色就是感受身體,你必須專注於身體的所有變化,如何透過冥想或任何方式達到最放鬆的狀態是一大技巧,這在陸地上執行或許相對容易,但到海裡時必須心無旁鶩,因為當你一個不留神,很有可能就有意外,因此自潛一個很好自我探索的方式。

個人經驗分享-什麼因緣際會接觸到自潛?

2020年10月到蘭嶼體驗水肺潛水,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潛水,在那之前都只有浮潛經驗,經過那次體驗最讓我驚訝的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那種遼闊平常無法體會,因此在那次水肺潛水的體驗後我下定決心踏入潛水世界!

然而初步研究後發現水肺所費不貲,因此決定走上自潛道路,沒想到這一走就停不下來,自潛帶給我平常陸上無法擁有的探索&未知,在我腦袋最渾沌時,唯有透過自潛能讓我保持專注並好好認識自我。

自由潛水的安全性與風險

自由潛水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一項極限運動,等等!我知道你在想什麼,看到這先不用害怕,因為他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他的危險取決於你有沒有充足的知識及做好適當的準備,例如:落實潛伴制度注意海況浪況隨時注意身體狀態等等,當你擁有基本觀念並確實執行的話,這項運動就沒有想像中困難與恐懼,而且是可以非常安全的享受其中。

落實潛伴制度,嚴禁獨潛,保障你我安危是自潛最低原則

什麼是潛伴制度?

其兩一組的概念,只要潛水就必須要結伴同行,且兩人的程度必須相似,不能差太多,如果兩人能力差很多,當能力強的發生意外時,會無法救援。

除了程度相似外,彼此需要保持良好的溝通,包含下潛前必須透過手勢與對方確認「我要下潛」,上升回到海平面後必須確認潛伴完成「恢復呼吸」,這一連串的安全措施缺一不可。

自潛常見意外

通常會發生以下狀況大部分原因都是在潛水過程中,產生「我還可以」、「我想挑戰極限」等等的意識而造成,挑戰極限是好事,但必須量力而為,且確保周遭有足夠的條件與環境挑戰自我。

  • LMC(Loss of Motor Control)-肢體控制失調:腦部缺氧,雖然有意識但身體失去控制。
  • BO(Black Out)-黑視昏迷症:腦部缺氧造成昏迷,完全失去意識,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腦部傷害。

當潛伴有異常狀況的時候會有下列跡象:

  • 踢蛙方式改變:原本很規律,但因為身體不受控制開始亂踢。
  • 眼神渙散:出現翻白眼情況。
  • 抓緊導潛繩:在最後有意識的緊急情況下快速抓緊導潛繩,可視為一種求救訊號。
  • 身體不自覺抽動:因無法控制身體,可能會有抽搐情形發生。

LMC vs. BO

狀況LMC(Loss of Motor Control)BO(Black Out)
狀態返回水面時呈低氧狀態缺氧失去意識
發生原因缺氧、二氧化碳過高缺氧持續惡化
發生跡象眼神呆滯
肢體遲緩
語言不清
耳鳴
視線縮小
思路不清
身體發麻
身體不自主下沉

降低意外風險三大守則

除了需擁有基本的技巧與知識外,實際上的安全意識更是重要!

一、嚴禁獨潛,並與正規訓練&程度相符的潛伴同行。(建議定期複習救援技巧)

二、回到水面上養成恢復呼吸習慣。

三、保守自潛,不要超乎能力範圍挑戰極限。


如何開始自由潛水?證照課程、流程、費用一次看懂

所有想潛水的人一律建議受過專業訓練再潛水,不一定要考取證照,但為了安全,強烈建議要有正確觀念與知識,這是對你我生命的尊重與愛惜,無論自由潛水還是水肺潛水都一樣。

潛水證照主要分為幾個系統:AIDA、PADI、SSI、Molchanovs(抹茶),可以把他想像成相同教材有不同學校開課的概念,考核項目與標準大同小異。

這些都是國際證照,且無效期可終身使用,只要考到手,出國潛旅會相對容易許多。

自潛方面最有名的是AIDA系統,PADI則是水肺較多,我個人就是分別考這兩個系統的證照。
接下來會以個人經驗分享考取初階自潛證照(A2)的項目、標準與心路歷程。

一定要考證照嗎?可以單純上課就好嗎?

可以只上課就好,不過市面上都是以證照課程為開課目的,雖然名義上是考證照,但實際上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上課&訓練,自潛有一定的難度,也不是上完課就可以馬上取得證照,更重要的是過程的練習與技巧的熟悉。

「比起考到證照,更重要的是練習如何享受海洋」 - 教練

自潛AIDA系統證照介紹

證照總共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AIDA 1(A1)、AIDA 2(A2)、AIDA 3(A3)、AIDA 4(A4),以下會以簡稱說明。

AIDA 1 是最入門的證照,比較像是學習而已,沒有太多訓練,A1學的內容都會在A2有更嚴格的訓練,因此是一張可以跳過的證照,直接考A2,當你考過A2後也可以回頭申請A1證照。

  • 課程天數:1天
  • 課程項目:
    • 學科:基本觀念、潛伴制度、安全知識
    • 術科:踢水技巧
  • 考核標準:無

AIDA 2 算是基礎證照,大部份的潛水員會從A2開始,包括我自己也是,A2會有比較多技巧上的著墨,而這也是很適合訓練的一張技術證照。

  • 課程天數:3天(1天學科+泳池&2天海洋訓練 )
  • 課程項目:
    • 學科:生理學、身體構造了解、全呼吸練習、放鬆練習、平壓技巧、下潛技巧、潛伴制度、安全知識、裝備介紹、救援知識,基本上都是觀念為主。
    • 術科:
      • 平靜水域(泳池):靜態閉氣、動態平潛
      • 開放水域(海洋):攀繩下潛、等重下潛、水下救援、面鏡脫落、對繩、踢蛙
  • 考試標準:
    • 學科:75分
    • 術科:
      • 平靜水域(泳池):靜態閉氣2分鐘、動態平潛40米
      • 開放水域(海洋):等重下潛12米、水下救援10米、面鏡脫落、穩定躬身技巧、對繩、潛伴制度
  • 備註:證照95%不會在三天內上完就過課,通常都是經過多次練習,當你覺得自己狀態不錯時,隨時都可以補考,無限次的補考直到過課為止,沒有期限。

找潛店有什麼注意事項嗎?有沒有推薦的潛店?

其實潛店都大同小異,主要就是費用、上課地點、網路評價,這幾個評估就差不多了,而我個人當然會私心推薦我們潛店囉~

全台不限地區上課,一次費用終身學習,八大特色潛店報你知!

不敢說別間潛店品質如何,但可以保證這間很值得大家參考!
我個人是在Diversity潛城自由潛水訓練中心上課,八大亮點不藏私供你參考

  1. 完整師資陣容每位教練除了有最基本該有的教練執照外,教學模式都可以用潛顯易懂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而且都很有耐心(幹話滿天飛也是基本😆)。
  2. 不受限的上課時間&地點:一年四季都能上課,北中南(台北、台中、台南、小琉球)都有教練,可以根據自己方便的距離選擇,也可以依據喜歡的季節報名。
  3. 教學制度完善,確保你我安全:自潛不是一項可以輕易入門的運動,安全為首要考量。潛城的教學制度個人非常推薦之一是教練團不會草率的讓你過課,甚至會比一般潛店都來的嚴格,有些潛店會讓你在短時間內(3-5天)上完後取得證照,又或是動作有到位就好,要求不用太多,但我們都知道學到不代表學會,更重要的是要怎麼運用學會的技能。

    在潛城,所有教練都會跟你說:「享受自潛比考到證照重要,不會也沒關係,當作來玩水也不錯!」,所以你千萬不要想著可以很快過課,這基本上是難上加難,能在一年內過課的人少之又少,我自己也是花了一年時間,每個月至少練習一次才慢慢考到證照。
  4. 一次費用,終生學習:看到這邊你一定會想:「要花這麼多時間訓練,這樣每次上課跟練習不就燒很多錢?」不,老實說我真的也不知道教練賺什麼,每次都很好奇他們是不是財富自由了(開玩笑XD)。

    在潛城,每人只要繳一次費用,接下來會進入1天學科&2天術科課程,接下來的重點是後續吃到飽的訓練,我們稱之為「團練」。

    團練一樣分為泳池與海洋,每次的團練都是免費,只會收取租借裝備的費用&場地費(泳池才有),只要你"搶"得到課就可以不斷練習,直到不想練為止。
  5. 人人競爭,但人人平等:為什麼會需要用"搶"這個詞呢?不誇張,這完全不輸給搶周杰倫演唱會。

    在學生眾多但師資有限的情況下,當然必須名額限制,每次開團平均將近百人報名,但畢竟這是一項具有危險性的運動,不像跑步或腳踏車揪團就可以訓練,而是需要有專業教練陪同才能進行,所以一次可能只有10-20個名額,這就是所謂的人人競爭。

    雖然說可以無限次上課,但也不能太霸道,每次都同一個人搶到把名額佔據,對其他人也不太公平,於是潛店有規定:「若當月報名人數過多,會以一年內的新生為優先」,這也是為什麼稱為人人平等,避免學生在一個月內多次上課。所以不用怕手速輸給老屁股,好好利用新生的名義,就是你最大的權益!
  6. 專注訓練,課後檢討:每次上課教練都會協助錄影,除了當下會矯正外,課後也會透過影片檢討團練中的缺失,最後也都會提供影片給學生存留,我覺得這滿好的,等於可以記錄每一次進步的過程。
  7. 鈔能力讓你潛旅吃到飽:潛城每年都會辦潛旅,國內外都有,國內不外乎就是綠島、蘭嶼等等,國外呢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有可能!

    近的有菲律賓、泰國,遠至埃及、墨西哥都有。埃及欸!這輩子能去一次埃及就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去潛水,這說出口多值得炫耀啊!開團前也都會有說明,基本上都會找連假,讓上班族可以以請最少的天數玩到最大值。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官方IG查看貼文!

    對了,你一定會想說潛旅是不是要考到證照才能報名?
    不,只要你是潛城的學生都可以報名,有些團是基本的fun dive,單純享受玩水交朋友,如果真的有難度的教練也都會提前說明,所以不用擔心,更何況每年舉辦,只要好好練習,不用怕玩不到的一天!
  8. 自我要求,挑戰極限: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課程叫做「深度訓練營」aka胖胖訓練營,主要教練是胖胖,訓練地點固定在小琉球,為期兩天,一樣一年四季都有。訓練內容主要是想挑戰自己深度極限(破PB)的人,或是你對於平壓有問題,都可以在訓練營當中得到專業的訓練與解答。據說有A2證照的人,訓練回來後都可以潛到將近30米!

開課資訊可查看官方IG精選,每月都會不定期更新最新開課資訊喔!

什麼是PB?

前面有稍微提到PB,那他究竟是什麼呢?

PB(Personal Best),顧名思義就是個人最佳紀錄,通常會使用的情境就是在挑戰深度的時候,有些人潛水是享受海洋、有些人是探索自我,那當然有些人是為了挑戰極限。

想要突破極限是好事,但依然有前提:量力而為,不要為了追求極限而賠了生命,這樣非常不值得,海洋一直都在,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突破。

A2證照課程費用多少?包含哪些項目?

大部份的價錢落在$12000-$15000左右,基本上不會差太多,費用主要包含課程、教材、裝備、場地費、保險、證照費用。

海訓的地點通常比較遠,可以選擇當天來回,或附近找住宿,住宿費的話要另算,大部份潛店都有合作的住宿,可詢問教練是否有優惠價。

潛城費用七年來維持不變的真理,單人報名$12000,兩人同行一人折$500,佛系價格還不快手刀報名!(沒有業配,真心推薦&喜歡潛城的氣氛與學習環境👍🏻)

報名限制有哪些?

基本上只要年滿18歲,不怕水就可以報名,若本身有重大疾病的話,需給醫生開證明確認才可以。以我個人為例,我有癲癇,但開始學自潛前已經至少五年沒發作,經過醫生評估都沒問題才可以下潛,這是雙方保障,否則教練也不會收學生哦!

不會游泳可以自潛/報名證照課程嗎?

可以唷!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游泳跟潛水是兩回事,從最一開始的比較就可以知道,這兩者的運動方式大不相同,游泳需要不斷的換氣,而自潛是直接閉氣下水,所以不會游泳也沒關係,但怕水就有關係了,如果怕水的話在學習上會比較吃力,只要不怕水,就沒有什麼不可以!

想學自潛前可以先自我評估以下幾個項目再看看要不要入坑哦!

  • 是否會怕水?
  • 怕水程度有多少?泳池、海邊可接受深度多少?
  • 在腳踩不到地的泳池是否可以輕鬆克服?還是會極力掙扎感到壓迫?

為什麼都說閉氣?閉氣跟憋氣有什麼差別?

從一開始閱讀到現在,可以發現內容用詞都是「閉氣」而不是「憋氣」,為什麼呢?現在就簡單讓你知道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

閉氣:強調「主動控制」呼吸,意思就是你是有意識地透過放鬆去控制呼吸,通常自由潛水才會運用。

憋氣:偏向「被迫忍住」,舉例來說嗆水或是胸悶的時候,可能需要調整呼吸,這時候使用的是「憋氣」,因為當下無法控制,只能下意識得先減緩不舒服感。


自由潛水裝備懶人包:新手購買指南與推薦

自由潛水裝備有哪些?

這邊先簡單介紹一些自潛裝備,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進入 🖋️自由潛水vs水肺潛水需要哪些裝備? 有更詳細的介紹~

🌟必備裝備:面鏡、呼吸管、蛙鞋、浮球(含導繩),這四個工具絕對是自潛續命的必需品!

  • 面鏡:除了適合臉型外,自潛建議選擇低容積面鏡,因為下潛時需要較少的空氣進行平壓,高容積面鏡在平壓時會相對耗氧一點。

    面鏡有分平面跟曲面,曲面面鏡在水下看的視野較廣,不過容易暈浪的人可能會感到頭暈,建議可以試戴別人的確定OK後再購買。

    近視者也可以購買有度數的面鏡,原理跟蛙鏡一樣,所以不用擔心近視不能潛水哦!

    下水前可使用口水或牙膏或除霧劑除霧(除霧劑其實就是肥皂水,有興趣可以自製嘗試使用看看)。
  • 呼吸管:呼吸管在挑選上只要注意選擇沒有氣閥的款式都可以,氣閥在調整呼吸時容易進水,或是排水排不乾淨的話會影響到下水前的調整呼吸&放鬆。
自潛面鏡&呼吸管
  • 蛙鞋:蛙鞋主要分成三種材質,分別是塑膠、玻纖&碳纖。這三者最大的差異是重量&價錢,重量來說塑膠>玻纖>碳纖,價格當然就是塑膠<玻纖<碳纖。

    越重的蛙鞋踢起來相對吃力,越輕相對輕鬆。大部分初學者以塑膠蛙為主訓練,除了價格便宜外,另一個原因是一開始腿力不足、在躬身姿勢不穩定的話情況下,可以利用塑膠蛙加強核心、習慣姿勢與感覺,讓你未來下潛時更標準更穩定。

    有另一說法是,應該要一開始就用輕的蛙鞋練習,這樣學起來會相對輕鬆好上手,當然這樣也沒問題,但我必須說,當你踢過碳纖蛙鞋後,就回不去塑膠蛙了,因為踢起來體感會明顯差很多!
蛙鞋材質塑膠蛙協玻纖蛙鞋碳纖蛙鞋
重量⚖️⚖️⚖️⚖️⚖️⚖️⚖️⚖️⚖️
價格💸💸💸💸💸💸💸💸
價格區間$2500-3500$6000-10000$8000-20000
  • 浮球:浮球最大用途就是讓船隻能夠辨別這邊有人在潛水就夠了,因此在挑選上沒特別差異,只要看順眼、重量&重量可接受就能入手了。

✅選配裝備:潛水錶、潛水襪、防寒衣、水母衣、手套、帽子、臉基尼。

  • 潛水錶:如果可以的話個人強力建議購買潛水錶,潛水日誌功能可以幫你記錄下潛深度、閉氣時間、水溫、計時等等,也可以透過GPS功能知道目前所在位置,是很好用的工具之一!(越早買CP值越高XD)

    潛水錶三大品牌為:GarminATMOSCREST
    Garmin最有名的就是G系列MK系列
    G系列適合初學者,擁有基本潛水功能;MK系列結合多項運動,包含滑雪、重訓等等,適合平常有多項運動習慣的人配戴。

    ATMOS只有一種Mission系列,目前最新是Mission3,2代與3代最大差別在水下觸控,其餘沒有太大差異。

    CREST則是CR系列,目前最新是CR-5,CR-5與CR-4最大差別為彩色vs黑白介面。

    以價格來說是Garmin>ATMOS>CREST,如果你已經有日常手錶,這支預計純潛水的話,個人建議買ATMOS或CREST就夠了。

    我個人平常因為已經多隻手錶,於是購買ATOMS Mission2,這支在功能上單就潛水的話綽綽有餘,雖然運動模式沒有Garmin來得多,不過基本的跑步、腳踏車、自由/水肺潛水、游泳、滑雪也很足夠,如果看訊息需求的話也是沒問題的(而且彩色介面,推)!
潛水電腦錶品牌GarminATMOSCREST
潛水錶系列G1、G2
MK2、MK3系列
Mission3CR-5L
介面彩色(G1黑白)彩色彩色(CR-4黑白)
錶面G系列(小):1.2吋
MK系列(大):1.4吋
大,1.4吋小,1.22吋
讀訊息
行動支付
運動功能⌚⌚⌚⌚⌚⌚⌚
價格💸💸💸💸💸💸💸💸
價格區間$20000-$50000$12000-$15000$8000-13000
CP值
(以純潛水用途作為依據)
⭐⭐⭐⭐⭐⭐⭐⭐⭐⭐⭐
適合對象從事多項運動,且無其他日常手錶已有日常手錶,純潛水使用+有少量其他運動已有日常手錶,純潛水使用
  • 潛水襪:目的在於有厚度可以防止磨腳,有分不同厚度,2mm、3mm、5mm都有,厚度挑選依據就是穿上潛水襪+蛙鞋腳套後剛好就好,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若不想穿潛水襪的話,則是可以用一般運動棉襪替代,若厚度不夠可以穿2雙。(不過個人不是很喜歡棉襪濕掉後黏黏的感覺,所以直接穿潛水襪)。

    另外潛水襪也有止滑效果,從岸邊的岩石走到水裡前這段路有止滑很重要!
    個人推薦迪卡農,價格親民且耐穿,推推!
  • 防寒衣:以自潛來說建議穿有頭套且連身的比較保暖,不建議買拉鍊款,水容易灌進身體進而失去保暖效果。

    我個人的話目前是沒有買防寒衣,主要是穿脫實在太麻煩,外加在海上會增加浮力相對不好下潛,而且目前都是夏天潛水,水溫還可接受所以還未購入。

    根據過去經驗,以台灣的天氣來說,夏天在東北角、冬天到南部或離島自潛的話,基本上水溫落在28度以上都不太需要防寒衣,不過這僅供參考,主要還是看每個人的體質適應程度!
  • 水母衣:比起防寒衣,如果你沒這麼怕冷的話,我個人更推薦水母衣。水母衣沒有防寒效果,可以想像他是一件薄的泳衣,穿著的目的是防曬&防水母電。
  • 手套、帽子、臉基尼:這三項的主要目的都是防曬,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幾個裝備都會有一定的阻力,尤其是帽子,當你在姿勢及狀況還不穩定時,下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我後來就索性不戴了😅

初學者購買基本裝備的話約一萬五左右有找,包含塑膠蛙、面鏡、呼吸管、蛙鞋袋、防寒衣,是不是沒有想像中這麼難呢!

從塑膠蛙鞋 → 玻纖 → 碳纖,何時該換裝備?

個人經驗是初學的一年都以塑膠蛙訓練,因為本身腿較沒力、核心也不好,所以利用塑膠蛙多加強,一年後考取證照就直接購入碳纖蛙鞋了XD當你擁有相對穩定度時,踢起來會有明顯差異,速度上確實差很多。

我的潛伴朋友有些是一上完三天課程後就決定直接買玻纖或碳纖,一勞永逸,這樣也不錯,可以省去一些裝備升級費用。如果擔心初學而已裝備買太好的話可以先買二手,網路上很多二手社團都可以參考。

提供以下幾個升級裝備考量點:

  1. 資金足夠:有餘裕可以直上玻纖或碳纖。
  2. 提升效率:技巧穩定後可以考慮升級裝備。
  3. 拍照效果:三種拍照出來的效果不太一樣,尤其玻纖的樣式多元,可依據個人喜好挑選。

經驗分享:自由潛水是一趟漫長且享受的旅程

最後分享一下個人學習歷程與經驗吧!

我在2019年報名課程,上完學科後疫情大爆發,延宕到2023年才重啟課程。起初訓練得很挫折,練習快半年怎麼樣就是無法下潛,躬身姿勢怎麼樣就是不標準,但我真的很愛自由潛水這項運動,儘管是冬天,我一樣保持每個月報名團練到台中潛立方練習。

每當我想著要過課就越沮喪,因此後來我轉念想著「我是來玩水的」、「我要享受海洋」,殊不知當我保持這樣的心態後,事隔一年,終於在2024年的暑假過課,這絕對是我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很感謝每位潛城教練的用心與耐心,雖然過課標準嚴格,不過他們會不斷給予鼓勵以及針對每個人需要加強的項目逐一說明,這部份對於每次訓練幫助很大!

自潛是一項極限運動沒錯,他可以很難也可以很輕鬆,取決於你怎麼想。
未知的恐懼總是最煎熬,可當你嘗試後會發現,他反而是一項讓你享受的運動。

自潛不是一蹴可幾,他是一趟旅程,一趟你上了車就不想下車的旅程。
如果你願意,誠摯邀請你一起加入這片海洋,一起成為自由自在的魚吧!🐟

我們海裡見!

常見問題FAQ

迷思篇

不會游泳可以潛水嗎?

可以,只要不怕水都可以潛水。

自潛要很會憋氣嗎?

閉氣跟憋氣是不一樣的!
正確來說,每個人在學自潛前都不會正確的閉氣,所以閉氣的時間不會太久,透過正規課程會教學如何放鬆閉氣,透過練習就會越來越強了!
給大家一個觀念:每個人都是在氧水中長大,所以基本能夠閉氣的時間兩分半絕對不是問題!

學自潛有什麼條件嗎?

年滿18歲不怕水就可以,若有先天性疾病,記得請醫生開證明,否則教練也不會收學生喔!

踏入自潛的第一步該做什麼?會不會很危險?

只要你擁有基本的安全意識與觀念,並落實良好的潛伴制度,就不會危險。

自由潛水要花多少錢?

證照課程落在$12000-$15000不等
初學者裝備的話約$10000內可搞定(基本的面鏡、塑膠蛙、呼吸管、蛙鞋袋)
下海基本上是免費的啦~

自潛要注意飲食嗎?

要哦!基本上不建議下潛前喝咖啡、吃澱粉或是易脹氣食物,會影響下潛時的狀態,包含脹氣、平壓卡住等等,因此通常會建議吃香蕉、能量飲等簡單充飢的食物即可。

個人頭像照片
凹豆人
文章: 1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